我在這裡,請差遣「佢」⋯⋯

一個老掉牙的問題:「怎麼樣的崇拜才得到上主的悅納?」

我們回到教會崇拜,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出翻去」。正如崇拜的其中一個名稱叫“Mass”‭ ‬(彌撒),原本有解散的意思,是由彌撒中的最後一句話:“Ite‭, ‬missa est”(拉丁文),即「儀式結束,你們離開吧」而來。而離開的目的,就是要差遣信徒回到世界之中以生命和生活去作基督的見證。

以賽亞書第六章就記載了先知以賽亞在聖殿中看到異象,被上主的榮耀震懾了,更在這大榮耀之下看見了自己的罪孽,害怕得說:「禍哉!我滅亡了!」其後上主藉撒拉弗和壇上的紅炭潔淨了以賽亞,之後上主問:「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以賽亞回答:「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不少崇拜學者會把以上以賽亞的經驗與崇拜的禮儀看齊:當信徒回到教會崇拜,理應在教會中看見上主的榮耀,因而不禁地發出極大的讚美;同時因為我們見到上主的聖潔和偉大,也應該感到自我的污穢和卑微;而在崇拜中,信徒也應該可以領受到上主的恩賜、豐富、律例和典章,最終就是會被上主差遣出去,作祂的見證。今天我們在崇拜中看到的是甚麼?只是美麗的堂所而不是上主的榮耀?只是澎湃的音樂而不是獻祭的心靈?只是看重自我的喜惡而不知上主的標準?還是只是為了聚首一堂而不聞上主的呼召?

首要的,我們要看見崇拜是上主的呼召!若是我們連誰在呼叫我們也聽不清楚,當然不會知道祂是如何的榮耀,在崇拜中就會失去本來的焦點,更加會不自覺地視崇拜為娛樂我們而設的聯誼活動。

不是嗎?舊約中,以色列人的獻祭,又準時,又厚禮,外表上簡直是敬虔的典範!但聖經告訴我們:初生的牛犢、千千的公羊、萬萬的油,上主都不喜悅;節期、嚴肅會、獻祭,上主都不悅納;歌唱、彈琴的聲音,上主都不垂聽。因為以色列人只在乎踐行宗教的禮儀而漠視信仰的內涵,當日上主要他們在國中「公平如大水滾滾,公義如江河滔滔」,又吩咐他們「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主同行」,可惜,他們連窮人頭上所蒙的灰也垂涎。

對於崇拜,我們會花很多時間去設計、預備、排練,這些絕對都是必須的,都是正確的。但崇拜不只是主日那一至兩小時的事情。我們需要在那段被劃分出來的神聖時間和空間以既定的禮儀去敬拜上主,但除了那段時間外,其實我們每時每刻也是在崇拜、服事上主。我們清楚上主的吩咐,也知道甚麼是作基督的門徒,而當我們在平日以這些作為我們生活的標準時,我們就是在崇拜了。有一些教會,會把洗禮池(盤)放在聖堂的門口處,就是要讓信徒進入聖堂時,記著我們是藉著洗禮歸入基督;當崇拜完結後,離開的時候也看見洗禮池,藉以提醒信徒要帶著洗禮的生命再進入世界。正如當以賽亞領受過上主的恩典之後,上主問可以差遣誰的時候,他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這份差遣是要我們在世上為鹽為光,去作信徒要作的事,我們不用大叫行公義、好憐憫,因為公義都不在你和我的手中,我們都是何等軟弱的人,也是需要被憐憫的一群。我們撫心自問,我們有把上主的公義作為我們個人的行事準則嗎?是嚴己的,不是嚴人。我們願意別人都得到上主的憐憫嗎?即使是那些我們不能或不願意憐憫的人,上主都能夠和願意憐憫他們。只有這樣,才是存著謙卑的心,與上主同行。

回到開首的問題:「怎麼樣的崇拜才得到上主的悅納?」聖經已告訴我們,不是只著重於花盡心思的宗教禮儀,而是當我們有基督信仰的內涵在我們生命之內,我們才能真正達致以心靈、以誠實崇拜上主。因為我們的崇拜(事奉),應當是榮耀上主,對眾人都有益處。

榮歸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Alan 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