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會幕:上主與人同在,還有⋯⋯

會幕的意思是上主與人同在;也是上主給予以色列人的一項工程。

上主要以色列人一同去建造會幕,要他們前進(Forge),脫離昔日在埃及地的奴隸身份。不過在做會幕之前,其實以色列人已做了一項工程,就是金牛犢,這是他們出埃及旅程的一個低點(low point),金牛犢意味以色列人未預備好上主的出現(Not Ready for God),也意味他們仍然依賴或眷戀在埃及地的「安逸」,甚至當地偶像神明的安慰。

金牛犢事件之後,上主重新頒布誡命,吩咐以色列人建造會幕,上主沒有直接把會幕白白給予以色列人,而是要他們一起在上主的指引下建造出來,而指引(出埃及記35章開始)就基於兩個向導:自願性與多元性(Voluntariness and Diversity)。

他們為會幕奉獻,正如經文所記:心受感動、甘心樂意⋯⋯等等,各人自願地把建造會幕所需要的材料奉獻出來,每人所奉獻的都不同,這是第一個自願與多元。然後,他們各人按各人的技能,心裏有智慧,心受感動,依照上主吩咐的方式(出埃及記25-31章),建造會幕不同的部份,這是另一個自願與多元。就是這樣,以色列人整體的自願與多元,將不同的材料、人力集結起來成為了「一」個會幕。他們一起承擔上主所吩咐的「工程」,藉著這個過程,他們由一群被解放的奴隸,成為了一群有所歸屬的子民,望見會幕,不單是上主與他們同在,也是「我(們)」自願參與,彼此分擔的一項工程。

建造會幕的過程,是以色列人從為奴的心態,邁向聖潔國度,作神聖子民的轉捩點;同時也令他們擺脫金牛犢的影響,認清帶領他們的上主。猶太人有這樣的反省:Torah之中,上主用了3章大約47節經文就創造了整個世界,但卻要用很多章節(Dozen chapters and a thousand verses)去指引以色列人去造一個輕便的約櫃(Portable Ark)。

我們常祈盼:上主與我們同在。能夠成功建造會幕,是因為我們自願,也因為我們彼此之間的多元;而我們的自願與多元性,都要在上主的指引底下,才能成就會幕,否則我們只會建了一隻金牛犢。

主佑。

參:《READING THE OLD TESTAMENT THROUGH JEWISH EYES》Rabbi Moffic, Evan.

文章Facebook link: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4186202077/posts/pfbid02z5eDj51ZZqhtTJK5dhMzMcKeLJ1VUmCYDMCNJL5HcexLPXjuqN64bZHpMk5JsYubl/?mibextid=cr9u03

The Torah

當一卷的妥拉(The Torah)經過時間的洗禮,皮卷開始爛或者因為「意外」爛了,猶太人會把她埋葬在土地之中。

抄寫妥拉也很講究:墨水是特製的,其中會有樹脂和蜜,也有炭,令「墨水」不用易受損。那張皮卷(parchment)要用「kosher」的動物皮製成,卷在木卷上,不可以因為製作妥拉而「殺掉」一棵樹,樹要自然死去。也不會用任何金屬去裝配,因為金屬有戰爭的味道,而妥拉的最終意義是平安(shalom)。閱讀妥拉時,只可以用一種叫yad 的工具指著上面的字閱讀,因為手上的油和汗,甚至細菌會「破壞」妥拉。

妥拉是生命,當一卷妥拉閱讀過後,不是「放置」在約櫃,是「她在約櫃中休息」(It typically RESTS in a receptacle in the synagogue known as an ark*)。

約櫃其中一個希伯來字源與方舟一樣是 “Teva”,英文是Ark,意思就是約櫃與方舟裡面所盛載的,都是生命。

對猶太人而言,這些不是神學,是生活。

*Rabbi Evan Moffic

主佑。

文章Facebook link: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4186202077/posts/pfbid0qT8hoTxcH9vmq3VXWv4tKojd6c5jfaMpJa99HDgmU8sW5RpdvNRwfTb1hUBjZJAFl/?mibextid=cr9u03

2021預苦期:第七言

「成了!」(和修)

「成了!」原文可解作完成,完滿或者滿足。

在地上最後一星期,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城,「成了」群眾所擁戴的王;在最後晚餐中,祂「成了」新的逾越,以餅和酒作為自己的聖體聖血而「成了」新約。在十字架上,祂喝下了第四杯酒(
),「成了」整個逾越奧蹟,「成了」世人的救贖功勞,「成了」祂在地上一切工作。

耶穌的救贖是繼摩西後的新逾越,摩西的逾越是以色列脫離埃及人之手,耶穌就在十字架上救贖世人逾越罪與死亡。耶穌的逾越建基在摩西的逾越之上,最後晚餐以逾越晚餐為基礎確立了聖餐,幔子如紅海般一分為二,讓人逾越危險進入上主至聖的拯救,新約寫在人的心靈之中而不再是法板之上,以耶穌作為中保,祂的祭司之位,超越了人間的體系,從麥基洗德,照無窮生命的大能所繼成。

「成了」不單是受苦之路的「成了」,也意味著從太初以來,上主對世界的心意得以完成、完滿以及被滿足。救贖因耶穌受苦的功勞得以完成,逾越奧蹟因耶穌所立的新約得以完滿,罪的工價因上主的獨生愛子耶穌之死而被滿足。

「成了」並非留於死亡,而是指向聖約的踐行。上主的約帶著應許,新約以基督的聖體聖血所立,應許了世人罪得赦免和將來同吃喝的新日子之盼望。因著信,我們罪得赦免;因著基督的復活,新天新地和新的日子「成了」,只是我們的時候還沒有到,到那日,救主基督耶穌必會光榮地回來,拯救那些在大患難中等候祂再來的人。

主佑。阿們。

2021預苦期:第六言

「父啊,我將我的靈交在你手裡!」(和修)

當耶穌在十字架上將要離世時,祂把靈魂交到父的手裡。在聖經中,靈魂這個字的意思,不只是靈魂體的其中一部分,更是指生命中的一呼一吸,生命的氣息,是整全的人。最終耶穌在十字架上,把自己整個生命,交在父手中。

當日道成肉身到世人當中,充充滿滿有恩典、有真理,與世人同在時,耶穌已把靈魂交在父的手中;在約旦河接受聖洗的一刻,耶穌已把靈魂交在父的手中;在曠野對魔鬼的拒絕,在家鄉被唾棄,在被敵人攻擊之時,耶穌已把靈魂交在父的手中;被群眾擁戴作王,行過了奧蹟,趕了鬼、治好病,在會堂教導眾人後,耶穌已把靈魂交在父的手中。

所以耶穌遠離熱鬧,退到山上去。

當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城,面對苦難的挑戰,與門徒吃最後晚餐,向門徒勸勉,在客西馬尼園中掙扎、祈禱,被捉拿、被施虐、被釘時,祂已把靈魂交在父的手中。

耶穌的一生就是把靈魂交在父手中。把靈魂交在父的手中,也是我們的期望,或者曠野太可怕,敵人也很強悍,被擁戴是很有成功感的,行過了美事,總想留戀一番。

上主用地上塵土創造人的時候,把一口氣吹入人的鼻孔,使人成為有靈的活人,這是生命的氣息。預苦期的首天是聖灰周三,蒙灰禮提醒我們是出於塵土,也要歸回塵土,唯有生命的氣息,就是我們的靈魂,最後要歸回創造主的手中。

主佑。阿們。

2021預苦期:第五言

「我渴了。」(和修)

第五言就是:「我渴了。」聖經補充這言要應驗詩篇的說話,也有學者認為這是完成逾越奧蹟的條件。無論是那個原因,又或兩者皆是,這一言對我們有甚麼意義?

首先,這一言若是為了應驗經上所記的話,又或是完成逾越奧蹟的條件,即是說耶穌在極度痛苦時,也盡力完成父差祂到地上的使命。

另一個層面,或許是筆者一廂情願的感受:在寫這一言的反思時,筆者想起了一套美劇,劇中的主管醫生盡忠職守,努力不懈地去改善一間醫院的情況,讓一群沒精打采的醫生重拾「做醫生的使命」,是一個帶來正能量的好上司。然而這主管本身卻是身患癌症的人,除了醫治他的另一位醫生之外一直沒有人知,直至這位主管要把這事告訴自己的太太。筆者最有感受的片段,是他正準備說出真相前的掙扎、眼神的孤寂、甚至是內心的折騰。

這一幕與耶穌的「我渴了」不能相比,卻令筆者想到:「耶穌渴了多久?」祂只是在十字架上渴嗎?在客西馬尼園祈禱時,門徒睡了的時候,耶穌渴嗎?門徒爭論誰為大時,耶穌渴嗎?被敵人攻擊時,耶穌渴嗎?我們跌倒時,耶穌渴嗎?

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渴了,是身體上的渴,耶穌為我們難過時,是情感上的渴。祂渴望以愛去包圍我們,祂渴望把恩惠全給我們,祂渴望與我們一同坐席,祂渴望拯救我們,祂就是這樣渴望我們每一個。反之直至十字架前的一幕,我們或許從沒有關心過耶穌的渴。

祂渴望我們至忽視了自己,直到在十字架上,也顧念了人,才說:「我渴了。」

主佑。阿們。

2021預苦期:第四言

「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和修)

有試過感到被上主離棄嗎?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過這類感受。

上主會離棄世人嗎?亞當夏娃被逐離伊甸園,掃羅王從被膏至被廢,大衛也被上主離棄過,以色列的歷史,先知書的記載,都有上主離棄人的片段,出賣耶穌的猶大最終自殺了,也是被上主離棄了嗎?

或者上主真的會離棄人:因為人對上主充耳不聞,上主不得不離棄人;因為人選擇了惡,討厭惡的上主不得不離棄人;因為人選擇了不聽從上主的話,越走越遠,上主不得不離棄人。最終,所謂上主的離棄,其實只是人走遠了。當人發現自己走遠了,就會害怕,就想回轉,尋求上主的恩寵、憐憫。這種事,在我們身上不停循環。

上主因為對世人的愛,祂真的離棄了一個人,那人就是祂的愛子。當世人的罪孽都歸到子身上時,上主唯有離棄愛子。子既為世人作最終的祭司,向上主獻祭,也成為最終無瑕疵的祭物。這個獻祭,不再是用羔羊血灑在約櫃的施恩座上,而是以子的血洗淨了世人的罪。整個過程,子為世人承受了唯一一次的「被上主離棄」,也為世人面對真正的死亡。

世人離棄上主,上主等待他們回轉,上主以愛挽回。上主不願意重複這種離棄,唯有把離棄一次過歸到聖子耶穌身上,這次的離棄,是第一次,也是最痛、最終和唯一的一次。

或者上主在反問:「我的孩子,我的孩子,為甚麼離棄我?」

主佑。阿們。

2021預苦期:第三言

「母親,看,你的兒子!」
「看,你的母親!」(和修)

對於十架七言的次序,一般都認為「赦免他們」、「樂園」和「母親,看,你的兒子!看,你的母親!」是頭三言。

兒子被殺害,馬利亞即將失去依靠,在當時的猶太社會,生活會變得困難,因此,耶穌把母親交託給門徒。作為一個兒子,這是祂對母親的本份,作為憐憫世人的主,是祂對弱小者、孤兒寡婦的照顧和恩眷。

耶穌在十字架上的頭三句說話,分別為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的人求父赦免,向那位承認過犯、求主憐憫的犯人作樂園應許,向自己的至親作臨終的照顧和託付,三句說話都代表著耶穌對世人憐憫和關愛。憐憫施予在愚昧人當中,讓醒覺的人得安慰,叫人領受從主而來的照顧與託付。我們是愚昧人,也有過清醒的一刻,也會有為主發熱心的抱負。

預苦期是學習施予的時間,耶穌關愛我們,我們也學習耶穌對別人的關愛,學習領受和踐行祂託付我們的使命。主託付的,不單是傳福音,也有施濟為懷的使命,就是照顧弱小、孤寡和有需要的人。今天我們的社會中,有孤兒,有寡婦,亦有被逼迫、受盡不公義的人,教會在場嗎?我們在場嗎?

我們都期望將來見主面的時候,當我們問祂:「主呀,我有給過祢一杯涼水嗎?」祂會高興地答我們:「有呀!因為你們在最微小的人身上所作的美事,就是對我作美事了。」

「從那刻起,那門徒就接她(馬利亞)到自己家裏去了。 」(和修)

主佑。阿們。

2021預苦期:第二言

「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 (和修)

有兩個犯人與耶穌同釘十字架,一個譏笑祂,另一個求耶穌記念自己。耶穌就對求祂的那個犯人應許了:「 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

經文沒有交代他們犯了甚麼事,但被判死刑就應該不是小事。十惡不赦的大壞旦?是刧富濟貧的羅賓漢?可能是失竉的貪官被「祭旗」?還是為民請命但失手就擒的民族英雄?無論如何,總之就被釘在十字架上受刑。

這與我們可干?我們不是其中一個犯人,我們只是來湊熱鬧的旁觀者,聽到那個猶太人的王這樣說,以為祂痛傻了?又或者我們暗地是耶穌的支持者,默默送祂最後一程?

置身於經文裡面,換成今天的情景,會怎樣?我們確信耶穌是救主,知道祂會死而復活,戰勝罪和死亡。那麼,第二言就與我們有關了,因為新聞說那犯人是十惡不赦的,又或者是一個加害過我們的人,我們對他恨之入骨!他是我們的仇人!是我們最憎的那個!他臨死就抱了主腳,竟然還得到「樂園應許」?!坦白說,這樣的話,筆者會好嬲耶穌!耶穌竟然對「他」這個惡人說了帶著安慰與應許的話?難道一句「這是耶穌的神權」就可以解釋一切?

這是活生生的掙扎、挑戰,我們都軟弱,理性上明白「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但情感上根本是另一回事。不得不承認,很多時我們都是忿恨、質疑,或者失望。

不過話說回來,也許在別人眼中,筆者才是一個臨死抱主腳的犯人。

共勉之。

主佑。阿們。

2021預苦期:第一言

「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知道。」(和修)

耶穌被出賣、被遺棄,在十字架上被兵丁戲弄,在痛苦之極的一刻,祂向父求,不是求自己可以舒服一點,或者死得快一點,而是求父赦免那些人,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或者我們都知道自己在做甚麼,只是我們不知道後果?正如亞當與夏娃一樣,上主吩咐不可吃知善惡樹的果子,吃就必死。但夏娃被蛇哄了哄,就吃了,蛇使她以為後果不致於死,而她也被果子所吸引。故事的發展是上主沒有要亞當和夏娃即死,但要他們離開伊甸園邁向死亡。亞當和夏娃知道自己在吃禁果,只是不知道後果真的如此。

認罪禱文這樣說:「該做的,我們不去做;不該做的,我們去做。」有些事情,我們分得清楚甚麼是該做,甚麼是不該做,但我們心硬,總是做了不該做的事情。出賣和遺棄耶穌的人、戲弄耶穌的兵丁們,他們知道他們在做甚麼,他們有些可能身不由己,有些可能敵不過處境,有些可能奉命行事,甚至明知故犯,他們都知道所做的,只是他們不知道後果如何,即使經上記載了上主以往對以色列的懲罰,只是當下眼前未有見聞。

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求父赦免,父看子在十字架上的功勞,赦免我們所做的,因為我們都不知道。

主佑。阿們。

四、五十、四十

以色列人用了四天逃離埃及和法老的手,五十天到了西奈曠野,但卻走了四十年才到達應許之地,為甚麼?

逃離埃及時,以色列人沒有時間預備,只帶了無酵餅作的食糧,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上主要他們守無酵節,要把酵從家中除掉。無酵餅,就是只有麵粉和水,沒有其他,是最簡單的,沒有花巧但飽肚,是沿途最簡約的需要。簡約不是因為走難,而是「單一依靠上主」的象徵,這四天,只有上主供應他們。

逾越節後的五十天,是收割節,同樣也是今天的五旬節。以色列人走了五十天到達西奈曠野,上主揀選在這地見以色列人,因為曠野沒有其他東西令以色列人分心,他們會專注於上主之中。在荒蕪之地,上主得著了祂的子民,以色列人也得到上主所賜的律法和恩賜,上主與以色列人立約,是離開埃及後的首個收成。收成不單是物質,也是靈性上的收成。

以色列人啟程前往迦南,沿途充滿挑戰,其中最大和最困難的,是他們對埃及的「眷戀」,和他們對「簡約」、「專注」的淡忘。

4天逃離埃及,五十天到了西奈曠野,但四十年才進入應許之地。
因為離開埃及是容易的,但把心中的埃及拿走卻是困難。
“It took four days to take the Jews out of Egypt. It took forty years to take Egypt out of the Jews.” (Rabbi Evan Moffic)

主佑。阿們。

我在這裡遇見法老

筆者喜歡研讀出埃及記,除了有很多豐富的崇拜與聖禮神學之外,也是以色列人與我們生命的寫照,在書中看見以色列人,也看到我們自己。

埃及是我們所身處的時代、處境,又或者是生命中的片段;任何人也正在面對法老,而任何人都可以是法老;你我會期盼十災,因為我們是以色列,但我們也害怕十災,因為不肯定自己會否其實是埃及。

上主為何使法老心硬,不讓以色列人離去?難道祂一定要以十災洩心頭之忿?Rabbi Evan Moffic解釋了猶太人對這件事的其中一個觀點。這個心硬,是指上主不以自己的神權去左右法老的思考,祂任由法老在十災之下,自行決定自己該做的事。十災一個接一個出現,法老可以隨時改變心意讓以色列人離開,但他一直不肯,上主任由他的「不肯」繼續下去,直至第十災,這是上主使法老心硬的意思。當權者心硬,埃及人受害,第十災殺長子之禍,猶太人在沾沾自喜嗎?在逾越晚餐中,猶太人會憶述十災,在每一個災之中,他們會滴一滴酒在杯中,到第十災,他們會滴兩滴,代表埃及人的眼淚,代表猶太人對事情感到難過,當別人在受苦時,他們並不喜樂。

這個也是我們人生的寫照,我們面對法老,同樣也是法老。可以不心硬嗎?可以在別人受苦時不喜樂嗎?說易行難也。

主佑。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