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中的聖道(二)唱咩啫?(下)
2017/Nov/08 04:15 Filed in: 崇拜 | 葉穎麟 Alan Ip
在沒有工作的周六晚上,筆者通常都會到青衣一所教堂參加崇拜,這是筆者的崇拜生活。這裡每星期都是聖餐崇拜,每星期都會唱很多長長短短的詩歌,當中只有進堂詩、啟應詩篇、領聖餐詩、領後詩和差遣詩會有不同,其他差不多十首的詩歌每星期都是相同的。大家會問:每星期都一樣,不悶嗎?
筆者想了很久,如何在「唱咩啫」這課題中再跟大家可以分享多一點,最後發現可以藉著這教堂的崇拜,成為我們分享的方向。
崇拜開始時,進堂詩後,主禮會邀請會眾認罪,然後同唱《垂憐頌》(Kyrie Eleison);認罪後主禮唱出一句:「天主在天受光榮」,會眾就回應:「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和同心唱出整首《榮耀頌》(Gloria in Exclesis Deo);然後禱告;進入聖道禮,聖道禮中,每星期會有不同的答唱詩篇,都是短歌;在主禮宣讀福音書前,都會唱同一首的《哈利路也》(Hallelujah)作為聆聽福音前的歡呼;講道後,在公禱中,每句禱文中間都會同唱:「上主,求祢俯聽禱告」。
進入聖餐禮,在禮儀中會有幾首的詩歌,而每星期都是一樣的,有《聖哉頌》(Santus and Benedictus)、《主禱文》(Pater Noster)、《羔羊頌》(Agnus Dei),和聖餐中主禮與會眾的一些對答唱頌。
是的,以上的詩歌每星期都是一樣。可以嗎?不可以嗎?雖然上述教會大部分崇拜的詩歌每次都是一樣,但對於會眾在崇拜的帶領和牧養上,卻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在帶領崇拜的課題中,常常有一個謎思,就是「如何讓會眾投入?」筆者認為其中一個會眾不能投入的原因,是因為會眾對詩歌的不熟悉。崇拜隊會花不少的時間去處理一首新歌,容易的話,數分鐘就處理好,難唱的就不得而知了。那麼?我們的會眾有多少時間去掌握一首新歌?在整個禮儀中唱了「三次加副歌加尾句啦」!夠嗎?
投入於音樂或許未必等如投入崇拜和上主之內,因為當音樂不合我們心意時,我們就「不能」崇拜了,當音樂不夠豐富時,崇拜便被定為不豐富了。當然音樂的美可以讓崇拜生色起來,但生色了些甚麼?令我們更投入於上主之內?還是投入於我們的感官之中?又或是透過感官讓我們更投入於上主之內?很矛盾的問題卻很真實,只要稍有不慎,就會變得「妹仔大過主人婆」。
筆者不是提倡崇拜要選相同的詩歌,也沒有此必要。然而在這教堂崇拜的經驗,讓筆者體會自己因為初到貴境的時候,唱不到那些詩歌的那份「疏離感」,但日子久了,唱熟了,筆者感受到自己也是這個崇拜群體的一份子,因為可以跟他們一起口唱心和,而且我們會發現,連一起崇拜的小朋友,也會一起唱起來,信仰的內容就是這樣種在他們的心中,靜待在他們心中發芽,讓他們更明白。記得有一次,一位小朋友跟著主禮大聲地唱帶領的部份,崇拜差遣時,主禮說:「基督說要讓小朋友到祂跟前,小朋友就是這樣單純地走到基督前了,這就是信心,兄弟姊妹,帶著基督所賜,小朋友般的信心進到世界去吧!」
其實當我們在崇拜中要唱的新歌時,可以嘗試在崇拜前的十五或二十分鐘,跟會眾練習一下,讓會眾可以在崇拜時不用啞口無歌。會眾不會這麼早回來?真的嗎?試試看!筆者的經驗是:不少早回來的會眾很喜歡崇拜預習,因為在音樂上,他們不再是「被忽略」的,即使學不到十成,他們也對詩歌有印象。至於「忙碌」的信徒們,甚麼是準時崇拜,這裡不再討論了。
另外,可以早一些去計劃每季或者每節期的崇拜詩歌,在崇拜以外舉辦一些聚會,邀請會眾一同來學新歌,又可以順道解釋詩歌的內容或者教導節期的事情。根據筆者的經驗,這些聚會的內容和時間不用太多或太長,先來數首熟悉的詩歌暖暖胃,再學數首新歌,加上一小段大約十五分鐘的節期或詩歌講解,整個聚會大約只是一小時的時間,既可以幫助信徒學習新詩歌,亦可以作一些崇拜的教導,一舉兩得。
除了帶領者要知道在崇拜中「唱咩啫」(可參:「唱咩啫?(上)」),我們也要幫助會眾在崇拜中知道自己「唱咩」,因為詩歌不只是一些音樂安排,內容其實就是聖道,對會眾整體也是一份牧養,我們若期望會眾和帶領者都同感一靈,就要明白如何在理性上幫助會眾明白那些只是唱十五分鐘的內容,正如聖經說的悟性和靈性,兩者都應該兼備的。當他們知道「唱咩」的時候,就真的是在崇拜中藉著詩歌和音樂投入於上主之內了。
榮歸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Alan Ip
筆者想了很久,如何在「唱咩啫」這課題中再跟大家可以分享多一點,最後發現可以藉著這教堂的崇拜,成為我們分享的方向。
崇拜開始時,進堂詩後,主禮會邀請會眾認罪,然後同唱《垂憐頌》(Kyrie Eleison);認罪後主禮唱出一句:「天主在天受光榮」,會眾就回應:「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和同心唱出整首《榮耀頌》(Gloria in Exclesis Deo);然後禱告;進入聖道禮,聖道禮中,每星期會有不同的答唱詩篇,都是短歌;在主禮宣讀福音書前,都會唱同一首的《哈利路也》(Hallelujah)作為聆聽福音前的歡呼;講道後,在公禱中,每句禱文中間都會同唱:「上主,求祢俯聽禱告」。
進入聖餐禮,在禮儀中會有幾首的詩歌,而每星期都是一樣的,有《聖哉頌》(Santus and Benedictus)、《主禱文》(Pater Noster)、《羔羊頌》(Agnus Dei),和聖餐中主禮與會眾的一些對答唱頌。
是的,以上的詩歌每星期都是一樣。可以嗎?不可以嗎?雖然上述教會大部分崇拜的詩歌每次都是一樣,但對於會眾在崇拜的帶領和牧養上,卻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在帶領崇拜的課題中,常常有一個謎思,就是「如何讓會眾投入?」筆者認為其中一個會眾不能投入的原因,是因為會眾對詩歌的不熟悉。崇拜隊會花不少的時間去處理一首新歌,容易的話,數分鐘就處理好,難唱的就不得而知了。那麼?我們的會眾有多少時間去掌握一首新歌?在整個禮儀中唱了「三次加副歌加尾句啦」!夠嗎?
投入於音樂或許未必等如投入崇拜和上主之內,因為當音樂不合我們心意時,我們就「不能」崇拜了,當音樂不夠豐富時,崇拜便被定為不豐富了。當然音樂的美可以讓崇拜生色起來,但生色了些甚麼?令我們更投入於上主之內?還是投入於我們的感官之中?又或是透過感官讓我們更投入於上主之內?很矛盾的問題卻很真實,只要稍有不慎,就會變得「妹仔大過主人婆」。
筆者不是提倡崇拜要選相同的詩歌,也沒有此必要。然而在這教堂崇拜的經驗,讓筆者體會自己因為初到貴境的時候,唱不到那些詩歌的那份「疏離感」,但日子久了,唱熟了,筆者感受到自己也是這個崇拜群體的一份子,因為可以跟他們一起口唱心和,而且我們會發現,連一起崇拜的小朋友,也會一起唱起來,信仰的內容就是這樣種在他們的心中,靜待在他們心中發芽,讓他們更明白。記得有一次,一位小朋友跟著主禮大聲地唱帶領的部份,崇拜差遣時,主禮說:「基督說要讓小朋友到祂跟前,小朋友就是這樣單純地走到基督前了,這就是信心,兄弟姊妹,帶著基督所賜,小朋友般的信心進到世界去吧!」
其實當我們在崇拜中要唱的新歌時,可以嘗試在崇拜前的十五或二十分鐘,跟會眾練習一下,讓會眾可以在崇拜時不用啞口無歌。會眾不會這麼早回來?真的嗎?試試看!筆者的經驗是:不少早回來的會眾很喜歡崇拜預習,因為在音樂上,他們不再是「被忽略」的,即使學不到十成,他們也對詩歌有印象。至於「忙碌」的信徒們,甚麼是準時崇拜,這裡不再討論了。
另外,可以早一些去計劃每季或者每節期的崇拜詩歌,在崇拜以外舉辦一些聚會,邀請會眾一同來學新歌,又可以順道解釋詩歌的內容或者教導節期的事情。根據筆者的經驗,這些聚會的內容和時間不用太多或太長,先來數首熟悉的詩歌暖暖胃,再學數首新歌,加上一小段大約十五分鐘的節期或詩歌講解,整個聚會大約只是一小時的時間,既可以幫助信徒學習新詩歌,亦可以作一些崇拜的教導,一舉兩得。
除了帶領者要知道在崇拜中「唱咩啫」(可參:「唱咩啫?(上)」),我們也要幫助會眾在崇拜中知道自己「唱咩」,因為詩歌不只是一些音樂安排,內容其實就是聖道,對會眾整體也是一份牧養,我們若期望會眾和帶領者都同感一靈,就要明白如何在理性上幫助會眾明白那些只是唱十五分鐘的內容,正如聖經說的悟性和靈性,兩者都應該兼備的。當他們知道「唱咩」的時候,就真的是在崇拜中藉著詩歌和音樂投入於上主之內了。
榮歸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Alan 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