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的最後兩分鐘

牧師:「上星期點解會帶咗成十六分鐘敬拜,唔係講好咗十五分鐘內要敬拜完咩?攪到崇拜時間好長。」
領詩:「吓?!講道講咗成五十分鐘喎,家事分享都成十五分鐘,聖餐默想默想,又十幾分鐘,無方向無意義沒內容,唱詩唱多咗一分鐘啫,好大影響咩?」

對於以上的對話,大家有何感覺?曾經身歷其境?還是笑話一則?對於崇拜時間的長與短,因人而異。但為何時間長了就是不好?太短是否一定沒有內涵?筆者參與崇拜的教會,每星期所有禮儀加起來也唱至少七至八首不同長短詩歌,每主日都有聖餐、代禱、信經、三代經課、家事報告,但每個崇拜都是六十分鐘左右完成,即使是聖洗的主日,都是九十分鐘完成了整堂崇拜,內容也沒有減少,豐富而不冗長,清楚簡潔。相反也參加過一些崇拜,只是一小時內容,但好像已過了千年,「做過」的只有唱詩三,四首,祈了個花園式的禱,讀經一小節,聽了個道,或者是引經據典的「屬靈分享」,關心一下家事,離開教堂時,仿如隔世。

崇拜的時間應該維持在多少分鐘內?黃金比例?曾經聽過弟兄說:「崇拜有時好似NBA第四節咬得好緊嘅最後兩分鐘,大鐘係兩分鐘,最後打咗半個鐘,但分別係NBA緊張咗半個鐘,但係崇拜就捱半個鐘。」筆者聽完,笑死,但涼薄中帶來反省。

相對於時間的長短,崇拜中「做甚麼」才是重點。好像開首的例子,大家都知「唱完詩」不是「敬拜完」,或者有些信徒會以為唱詩是敬拜,聽道就是聽道,沒有敬拜的行動或行為。我們應該這樣說:透過音樂和唱詩去敬拜、讚美;透過聆聽去敬拜,尊崇上主和祂的道;奉獻是我們帶著心意來到上主面前,以呈獻禮品向上主表達敬拜之情;分享家事是因為我們同是被召出來的敬拜群體,在上主裡合而為一,互為肢體,互相關懷。

我們要先對崇拜的禮儀有正確的解讀,才能進一步處理所謂時間長短的問題,也會明白這不是時間長短的問題,而是內容設計上的問題。當內容的設計是豐富而又具體時,時間規劃就會有平衡。我們可以問這些問題:崇拜中那些禮儀是緊要的?要先安排好?讀經緊要還是主禮與會眾寒暄緊要?那麼我們就要好好設計讀經的內容了,其實詩篇可以好像一般詩歌一樣作為讚美的媒介;祈禱緊要嗎?崇拜中每個禱告都有其用意,請好好寫好禱文才帶領會眾禱告吧,祈禱不一定要冗長,要有其結構、功能,奉獻祈禱就是感恩祈禱,不用回應講道吧;講道一定要超過三十分鐘才算是盡責任的講道嗎?三十分鐘不停遊花園,沒有重心?還是只要有十多分鐘或者二十分鐘的宣講而言之有道,札根於人心?是否一定要唱回應詩?因為聽完道要動動身?筆者認為聽道後宣讀或唱頌信經也是一個好的回應,我們所聽的就是我們所信,信經幫助我們有系統地在崇拜中宣認我們的信仰;聖餐的核心是甚麼?思想上主的恩典?認罪?領受基督的聖體聖血?或者可以設計一個既合乎聖經教導、神學,也合適於崇拜群體的禮儀框架,在這之下去帶領會眾體驗更實在的聖餐意義,總比隨心的反覆默想為好。

當崇拜中的每個禮儀、細節都有合宜的編排,我們會發現,根本不用再執著於每個「項目」用多少分鐘,而是整堂崇拜在每個禮儀的配合中,在當下的時間和空間裡,上主得著祂一切的讚頌、榮耀,人得著從上主而來的恩賜,這就是豐富、滿足。

主佑。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