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無式

‭‬話說有兩兄弟,想跟母親慶祝生日,要商量吃甚麼,大哥認為媽媽喜歡吃日本菜,但弟弟卻覺得媽媽喜歡西餐,二人一時之間意見不合,不能得到共識,差不多要反面,母親為了平息兄弟二人,就硬著頭皮吃了兩次生日飯。生日過後,大哥跟弟弟說:「你看媽媽吃日本菜吃得多開心?!」弟弟卻回應:「錯!你看她吃西餐時笑得多燦爛!」結果兄弟二人又再吵起來。母親最後不忍,說:「其實兩種菜都不是我最愛吃的,我最愛吃的,是你們小時候,哥哥煎的午餐肉,和弟弟的煎蛋。我跟你們一起吃,就是喜歡了,那怕生日飯是吃一碗白粥。」

兄弟二人,聽後無言。

這個場景,就好像我們常常談及的「所謂」崇拜模式,為了這個「討論」,不少教會裡的弟兄姊妹死傷無數,教會也淪為戰場。最常聽到,也許是甚麼「傳統」、「現代」,又不知何時何刻,竟然又出現了一個名稱叫:「敬拜讚美」的模式。有一次筆者負責做一個音樂會的監製,在彩排後,帶領大家一同祈禱敬拜,為音樂會作靈性上的預備,整整30分鐘的過程中,筆者只帶了一首詩歌,就是30分鐘裡面都是帶著同一首詩歌,中間穿插了祈禱和經文。完了之後有一位弟兄前來問筆者是不是某某靈恩教會的背景,筆者回答是浸信會背景,那弟兄說:「原來浸信會也是敬拜讚美的嗎?」

這真是十分之好笑!試問有那一間教會不是敬拜上主的教會?有那一個基督徒群體不是讚美的群體?甚麼時候「敬拜」和「讚美」變成了一個模式而不是本身崇拜中就是要做的事情。

的確,我們都不能避免在這個漩渦之中掙扎:因為當我們討論崇拜的時候,其中一樣就是我們該如何「進行崇拜」,筆者很喜歡威爾遜(Jonathan Wilson)在《真的上教會?》(Why Church Matters‭?‬)一書中所用的字眼-踐行(Practice),以筆者對此字的理解,就是「具有實踐性的行動」,崇拜就是一個踐行信仰的途徑,而這個行動應該是基於信仰的內容去做而不是基於行動的模式,因為只有信仰內容才可以帶出我們應有的行動模式,所以當我們能夠基於聖經正確地踐行崇拜的時候,就會叫人透過我們在崇拜中的踐行而知道我們信仰的內容。已故的羅拔
韋柏博士(Robert‭ ‬E‭. ‬Webber)生前提倡揉合崇拜的理念,就是集不同宗派、傳統或模式的崇拜於一身,互補不足,在豐富而正確的崇拜內容底下,去踐行祟拜。雖然韋柏博士不能繼續他的研究,但仍然有不少他的門生依然在這個範疇上不停的研究、演進。

筆者曾經在機構當過同工,負責「製作」敬拜聚會,而且當一有機會時,就會抽空到不同的教會去參加崇拜,有參加過聖公會、信義會的,也有一段時間在一些被稱為靈恩派的教會中崇拜,當然也會參加天主教的崇拜。當中有一個發現,就是無論任何教會,如何去踐行崇拜,若在崇拜中失落了信仰的內容時,根本就已經是大錯。曾經試過在靈恩教會的崇拜中,被整個崇拜內容震懾!是內容,不是它的模式!坦白說,那次的樂手根本就「彈錯了很多」;也試過在一間禮儀教會中看到很多漂亮的禮儀動作,但卻跟崇拜的內容,一點關係也沒有,只是為做而做。

當然,若問到那種崇拜模式最為筆者所愛?坦白承認是天主教的崇拜。

看見嗎?崇拜模式只是個人喜好而已!再動聽的音樂舖排,若失去了崇拜正確的內容,只會是鳴鑼;再漂亮的禮儀,若沒有清楚叫人領會箇中的道,也只是響鈸。我們常把不同的崇拜傳統、模式看成了鐘擺一樣,不是左,就是右,然後就是圍著鐘擺去爭論,反卻失去了崇拜應該專注的東西,就是基督信仰的核心。下次當大家討論崇拜的問題時,試試討論一下詩歌內容的神學反省;又或是祈禱文的內容,是否合乎聖經的原則。這些討論,比模式之爭更為實際。

榮歸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們。

Alan Ip